寻春生物科技怎么样啊,如何通俗理解金刚经中的人相?
在《金刚经》中佛祖不断地提到人相、我相、众生相,寿者相,在三十二品中,共有四品整段的涉及到这个问题。
当然,原来的《金刚经》是不分品的,是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的昭明太子所分的,在文学方面,昭明太子编了一本《昭明文选》,对后世的影响很大,文学界无人不知。在佛学方面,昭明太子也有极深的造诣,估计不在其父之下。《金刚经》的分品,是为了阅读者方便,昭明太子把金刚经分成三十二段,提炼出每段的精义做了标题,也相当于为金刚经做了注解,使后人对金刚经研究更加的方便和实用。可惜这个太子英年早逝,三十岁就匆匆离了人间,不然昭明太子断承了父位,或许梁武帝的人生是另一结局。
相由心生这里有一个关键字“相”,所以要理解上面的诸相,首先要明白这个“相”字。
我们知道有一个佛学术语“相由心生”,一般认为出自佛教《无常经》“世事无相,相由心生,可见之物,实为非物,可感之事,实为非事”。其大概意思,我们所见的和所感觉的外部实物世界、其实都是因缘合和的假有,都是经过心的折射所产生的,这个心也是虚妄不实的,了不可得。然而当我们找到《无常经》原文时,查了一遍却无上述之句,看起来也只是一种假托而已。
那这个相如何理解呢?
如果望文生义,把相由心生理解成一个人的面相是由人的自心而生的,或者说面相受到个人心情影响,就不是佛家的相了,而是道家或儒家的相了。
佛学的相一般是指一个人对外部的客观世界的认知、感受以及评价都是带有个人的主观意识色彩,换句话说人对外界的认识,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部分,无论物质的也好,精神的也罢,每个人认知除了有共性外,还有个性在里边,比如一件事,你看了高兴,他看了就可能伤心。有些事,有些人看的比较透,无意义的东西,于是就放下了,但有一些人,就执着的不得了,得不到吃不香睡不着。这就是着相不着相的区别。
再进一步,就像魔术,极个别的人一看就看出了破绽,是假的,但多数人明知道是假的,但看不出来,还有的人硬说是真的。所以人的痴迷程度不同。
上升到理论,我们把对外部世界的现象的感知称为“相”,所以这个相就是“现象”,如果按照世俗的分析,有现象的东西应该有一个核心隐藏在背后,用现代的概念称为本质,在佛学中这个本质称为“性”。
相的来源是什么呢?是因缘合和,比如说一部手机,就是由一些屏幕、电路板等等材料组成,合成了一个表面的相,叫手机,其实这个手机真的存在吗?大家不理解,我们称为假有,或者再换一个说法,手机恒常存在吗?总有一天要灭掉,我们说是性空。所以空不是没有,而是不能恒常不变,即性空。
上升到普遍,所有事物包括我们人都是因缘合和,不存在怛常不变的事物,这就是“相”,都是假有的,所以《金刚经》所说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。
但认识到这个相的虚妄是不容易的,即使你理论上承认它是虚妄的,要由心的层次决定,但是这个“心”,本应是一个明明白白的心,不是一颗妄心、攀缘心,这样就能看到真实的“相”,即“实相”,即事物的本来面目。但每个人“心”的层次不一样,也就导致了见到的“相”,或虚幻、或亦真亦假、或真实,以至于或见山是山,或见山不是山,或见山只是山。就产生了不同境界,所以“相”由“心”生。
人相,我相,众生相,寿者相前面说到相,是因缘合和的一个假有,一个虚幻。则人相是虚妄不实的,我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也是如此,是因缘合和的假有,是虚妄不实的。所以《金刚经》第三品大乘正宗分中说
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。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何以故。须菩提。若菩萨有我相。人相。众生相。寿者相。即非菩萨。为什么说“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。实无众生得灭度者“? 因为如果你认为救度了那么的众生,而实际上众生本身是因缘合和虚妄不实的,是性空的,你还在执着于“相”,那你的修行层次达不到菩萨的层次,就是说你的“心”还是一颗妄心、攀缘心。所以即非菩萨。
《金刚经》第六品正信希有分
若心取相。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。若用妄心取“相”,取这些外在的因缘临时合和而成的现象。所就就执著于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就看不到事情的本质,即看不到实相。
《金刚经》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
得闻是经。信解受持。是人即为第一希有。 何以故。此人无我相。无人相。无众生相。无寿者相。所以者何。我相即是非相。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。何以故。离一切诸相。即名诸佛。信解爱持,什么意思,悟了相的本相,并且证到相的虚有,即“此人无我相。无人相。无众生相”。所以才“第一希有”。所有的相即是非相,这人相啊,不是你见到的那个相啊,是因缘合和的假有啊,苦口婆心一遍遍地说,你求的那个佛,那个如来,那个真心,只有离了那个假有的相才能见到。故,
菩萨应离一切相。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不应住色生心。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。应生无所住心。所以啊,菩萨应该认识到这一切相的本质是性空,是因缘合和的假有。因为色、声、味、触、法都是因缘合和的假有,不要在这个上面执着,不要在这些上生妄心、攀缘心,“应生无所住心。”不在这些相上生心,才是真心,如来。
总之,相是因缘合和的假有,虚妄的;我们所看见的一切都不是恒有的,即性空,但要认识到这种情况,要用心去辩识,即明心见性。这个心是真心,只有一切妄心停歇后,真心才能显露,是“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所以慧能说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,而我们却是到处都是物,处处惹尘埃了。
近体格律诗为何并没有取代古体诗?
近体格律诗为何没有取代古体诗?
古体诗是诗的自由国度,所以古体诗又称为自由体诗。除了要有韵脚以外,其他可以自由发挥,篇幅可大可小,句子可长可短,平仄韵脚可以交替使用,上下句对仗不作要求。因为很自由所以受人欢迎。写出来的诗无论好坏,都没有人指责你,因为那就是自由体诗,怎么写别人管不着。
近体格律诗,是对古体诗的提炼和加工,使诗达到一定高度,一般水平望尘莫及,如考试一般,有高难度拉分题,这样分数立刻拉开。平庸与优秀立马分晓。当然平庸的人多,只能写写古体诗抒发胸意,格律诗就没有实力去碰了。这就是为什么近体诗取代不了古体诗的原因。近体诗难写,规定太多,这些规定限制了人的思考,初学者都无从入手,就是天天写诗的人,写格律诗都有难度。因为太难,只有少数优秀的人才书写。从实用性、普及性来说,近体诗永远无法取代古体诗。想写的人很多,实力不允许啊!
下面来欣赏杜甫的七律《登高》。这是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,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。首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,浑然一体,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、忧国伤时、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。而格调却雄壮高爽,慷慨激越,高浑一气,古今独步。所以杜甫又被人称为“古今律诗之冠”。
登高
唐朝-杜甫
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
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
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
首联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,写登高所见景象。夔州向以猿多著称,峡口更以风大闻名。秋日天高气爽,这里却猎猎多风。诗人登上高处,峡中不断传来“猿啸”之声,使人不禁想到“容谷传响,哀转久绝”之语。颔联集中描写了夔州秋风二妻诸肃杀,空旷辽阔的景色。诗人仰望苍茫无边,萧兼而下的木叶;俯视奔流不息,滚滚而来的江水,借景抒情,表达了自己凄苦的情怀。“无边”与“不尽”,“萧萧”与“滚滚”不仅对仗工整,而且放大了落叶、江水的阵势,将枯叶飘落时窸索的声声,江水奔流时光汹涌的情状描写得帷妙惟肖。首联和颔联描写秋景却未着一个“秋”字,直到颈联,诗人才通过“万里悲秋常作客”一句,明确点出了“秋”字。诗人“独登台”,目睹眼前苍凉萧索的秋景,不禁联想到自己漂泊异乡,年老多病,孤独无助的凄惨处境,于是顿生无限悲愁。最后,诗人将这深深的悲愁“归罪于”秋,认为是这秋景使自己如此悲伤,于是说“万里悲秋”。“常作客”说明诗人常年在外漂泊,居无定所。“百年”在这里指人到暮年。首联、颔联,颈联给人一种“飞扬震动”的感觉,而尾联突然以“软冷收之”。诗人这种写法,更使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凉,凄惨之情。
此诗八句皆对。粗略一看,首尾好像“未尝有对”,胸腹好象“无意于对”。仔细玩味,“一篇之中,句句皆律,一句之中,字字皆律”。不只“全篇可法”,而且“用句用字”,“皆古今人必不敢道,决不能道者”。它能博得“唐代七律之首”的盛誉,就是理所当然的了。
感谢邀请,格律诗就是一个标尺,越过了,说明你进入了诗歌的大门,越不过,就永远在门外徘徊。作为有志写诗的朋友,一定要过格律关。写好近体诗,把传统瑰宝继承发扬光大。
春寒这首古诗中的春寒是什么意思?
我是钰姐,我来回答。
今年2月4日立春,距今日已2天了,虽然春风和煦、阳光明媚,但仍感觉初春的寒意。如今看到“春寒”的问答题目,一时便来了兴致。感谢提问者给我一吐为快的机会。
一、从民间节气特点理解“春寒”。立春,是农历24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,也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。所谓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“,中国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。立春后,春回大地,鸟语花香,暖风习习。
然而,虽然气温回升,大地回暖,我们却仍会感觉异常寒冷,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“春寒料峭”。宋代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》卷十九曾记载:”春寒料峭,冻杀年少“,可见春寒的威力不小。
古诗也曾云:”律回风晚冰霜少,春到人间草木知。“虽然春回大地、草木萌发,但此时人们总感到春比冬冷。正如农谚云:”春冻骨头秋冻肉“。这是什么原因呢?
原来,我们人体的皮肤表面分布着呈块状的热感受点和冷感受点,冷点多于热点。面部、躯干皮肤对冷的敏感性比四肢皮肤高,前额皮肤对冷敏感,对热不敏感。
所以,气温虽然回升,但因我们感受暖点不敏感,仍会感受到初春的寒冷--春寒料峭了。这就是我们节气意义上的“春寒”。
二、从古诗《春寒》中理解“春寒”。从题目来看,单从字面理解“春寒”的意思,会有失偏颇。我们需结合《春寒》这首古诗的上下文来理解,作者心目中的“春寒”到底为何意。
《春寒》宋.梅尧臣春昼自阴阴,云容薄更深。蝶寒方敛翅,花冷不开心。亚树青帘动,依山片雨临。未尝辜景物,多病不能寻。01 春昼自阴阴,云容薄更深。诗的首联,点明春天另面的季节特征,因为春天给人的感受是春暖花开,阳光明媚。但在梅公的首联里,却是春日阴云笼罩,虽然云层不厚,但整天浓阴密布、云天雾海,一片迷茫。“云容薄”是初春云雾的特点。诗的首联,便揭示了诗人初春抑郁的情怀。的确,这个春天不一般。
02 蝶寒方敛翅,花冷不开心。诗的颔联,对仗工整,语意隽永。写出了春寒料峭的景物特征,人都感觉寒冷了,更何况其他生物呢。蝴蝶因气侯寒冷而紧缩着翅膀,花朵因空气湿冷而迟迟不开放。”蝶寒“对”花冷“;”方敛翅“和”不开心“都是状态不佳的状态,更见诗人的心情。
其中的”不开心“更是一语双关。情景交融,写景及人,移情手法,别具一格。与其说”花冷不开心“,不如说是诗人的不开心,内心惆怅和愁苦。我认为诗人的颔联,写得非常精妙,笔者非常喜欢。首联点明”春“,颔联则点明”寒“了。妙哉!
03 亚树青帘动,依山片雨临。诗的颈联,由静景转至动景。春风凛冽,吹动着挂着树枝上的酒旗;靠近山的地方,春风伴着阵阵春风而来,让人感到一阵寒冷。这联写动景的”春寒“,裹挟着春风和春雨而来。这联的”春寒”似乎比上联的更甚。
“亚”通“压”字,描绘了春风的力度和动态。“片”字极为生动有特色,写出了春雨的特点。在人们的意象里,春风是和煦的、习习的,拂在脸上极为舒适;春雨也是淅淅沥沥的,极具诗情画意。但在诗人眼里,春风、春雨却是“亚”和“片”的特征。可见景语即情语。
04 未尝辜景物,多病不能寻。诗的尾联,诗人点出了自己的感受,抒发了情感:我未曾做对不住景物的事,如今却让我感到一阵寒冷。因我自己的身体条件和心情低落,而不能去接近它们。”未尝辜“是指诗人没有辜负景物,”病“既指身体上的病,也指心理上的病,一语双关。
三、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。从以上情景交融的诗句来分析:诗的标题”春寒“,语意深远,应该是一语三关,既指春天天气的寒冷,也指心情的寒冷,还指政治失意的寒冷。
天气上的寒冷,我们不言而喻;心情的寒冷,我们也能理解,当时正值诗人妻子逝世,次子又病逝,亲人离去的打击无疑让诗人雪上加霜,心情愁苦,更为寒冷。
政治上的寒冷,我们也能理解。诗人梅尧臣支持范仲淹的革新政治活动(庆历新政),正处于低潮期,看不到前途和希望,心情难免失落。
故结合《春寒》诗句来看:春云的阴沉密布、春日蝴蝶和花的寒冷、春风春雨的寒冷等等,都不过是诗人”春寒“心境的体现。诗人借景抒情,移情于景了。
大家喜欢这首《春寒》吗?钰姐希望大家”春寒心不寒“,安心宅在家里过一个暖春吧。
(注:以上图片来自网络,侵删)
(END)
千家万户怎么造句?
1. 银白的曙光渐渐显出啡红,朝霞映在千家万户的窗棍之上。
2. 冬哥哥把那一朵朵雪花洒向人间,洒向千家万户,像一只只白蝴蝶在飞舞。
3. 富民政策,加上风调雨顺,这里的千家万户都富了起来。
4. 千家万户齐上阵,家庭助廉保平安。
5. 寻春何需东郊外,春在千家万户中。
6. 为了帮助洪灾灾区人民重建家园,领导同志们深入千家万户,夙夜匪懈,达数月之久。
7. 教师节为您赋诗:千辛万苦育新人,千家万户把您夸,千言万语道不尽,千桃万李满天下!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,心中一直都感激您,祝您节日快乐!
8. 钟声触动了记忆,烟花灿烂了心情,大红灯笼挂满千家万户,新春的呼唤在耳畔回响,想起了远方的你,春节就要到了,提前送上我的祝福:祝快乐、幸福!
9. 万年冰花千年兔,千家万户送福气:年的信息我来发,年的味道五味足,年的颜色红蜡烛,年的气氛融一炉:火出好心情,饺子香味回家路!兔年快乐!
10. 走进千家万户,共建和谐家园!
11. 我家附近的高压线纵横交错,把电流送进千家万户,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。
12. 把最诚挚的关心和爱心撒向千家万户,是忠信发孜孜不倦的追求。
13. 春天静静地走来,走进千家万户;春雨绵绵的落下,滋润所有植物;春风柔柔地吹来,吹醒千万生物。
14. 一年很长,春节是中心,千家万户为之庆祝;短信很多,祝福是中心,它代表朋友的友情和期盼;朋友很多,你是中心,所有祝福都送给你:新年快乐!
15. 在希望的土地上,富民政策走进千家万户,改革开放走遍万水千山。
16. 他们每晚活跃于千家万户,用远见与宏论忽悠着我们;我们熟悉他们常用的祷词,喜爱的啤酒牌子,口音与品位,甚至护身绝招。
关于【寻春生物科技怎么样啊】和【如何通俗理解金刚经中的人相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,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,我们会积极回复。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!
发表评论